覩史慈德     撰輯 

◎三國魏-華手比丘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宮裏設無遮大會,議論辯經。魏文帝曹丕啟問:「我們國家的出家人,戒源是誰?是否得到戒體呢?如何證明呢?」在場所有大德都回答不了。這時有一位比丘,發願到西域印度,將此問題請教那裏的聖賢。於是他從長安出發,在印度見到一位羅漢,便如理啟問:「震旦國的出家人,是否得到戒體呢?」羅漢回答:「我的能力有限,不能確定。你在這裏稍等,我可以上生到兜率陀天,請教彌勒菩薩,然後再轉達給你。」羅漢說完當即入定,生到兜率天宮,面見彌勒。菩薩答道:「出家二眾,全都得戒。至於驗證麼。」彌勒菩薩手持金花祝禱道:「如果邊地僧人,同樣得到戒體,願此金花立即化入羅漢手掌。」菩薩說完,把金花按到羅漢手中,只見金花化入手掌,現出影像高達一尺。彌勒菩薩說:「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向中國法師解答疑惑。」羅漢出定,依照菩薩所說,也將金花化入中國法師的手中,現出影像同樣高達一尺。得到這樣的瑞相和徵兆,遠近道俗都來瞻仰禮拜。無數人求受皈依、五戒。法師因此得到「花手比丘」的稱號。

當時一同前往印度一共有十八個人。結果都遇到了不測,遭致命損,只有花手比丘獨自返回魏國。出發之日,迦毗羅神現出真身,對花手比丘說:「你從魏國到印度,道路崎嶇遙遠,有很多險阻困難,我來護送法師來回,定保一路平安吉祥。」

花手比丘去印度後,魏文帝見宮殿前,淩空開出一朵金色花。便諮詢宮中負責占卜的大臣。大臣問卜後回答:「這是瑞相啊,佛教正法,就要傳來我國了。」不到一月,花手比丘帶著掌中的金花回國了。那空中的金花也即隱沒不見。有了這樣大祥大瑞作為征信,我國戒法必當永遠流傳。

 

南齊-彌勒化身 傅翕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風。婺州(浙江金華)義烏縣人。父親名宣慈 字廣愛;母親王氏。家中世代務農。傅翕生於南北朝時期 齊建武四年(497)『五月八日。』自幼端莊恬靜,醇朴平和,並無特別貪好。從小沒有讀書求學,時常與鄉里一起捕魚。每次捕到了魚,都要放在竹籠裏,沉到水中禱祝:「要走就趕快遊走,如果不想走那就留著。」大家都嘲笑他,說他傻。

梁天監十一年(512),傅翕十六歲時成親,娶劉妙光為妻。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叫普建、一個叫普成(後追隨大士出家)。普通元年(520),傅翕二十四歲時,一天他正在稽停塘邊溯水捕魚,遇到一位叫嵩頭陀的印度僧人。嵩頭陀對傅翕說:「我與你過去世曾在毗婆尸佛(過去七佛之首: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面前共同發願。現在兜率天宮中衣鉢都在,你何時回去呢?」傅翕無語。嵩頭陀便令他在水邊觀看倒影,他見自己頭上有圓光寶蓋等的祥瑞顯現。大士頓悟前緣,笑著說:「打鐵的爐子邊,一定有很多鈍蝕的鐵器;名醫的診所裏,一定有很多重病的患者。我哪有功夫妄想天上的快樂呢?利生度人才是當務之急啊!」

後來傅大士便在烏傷縣松山下雙檮樹間結庵(今雙林寺),自號「雙樹下當來解脫 善慧大士」。白天與妻子一起躬耕勞作,夜間則精進行道。一次他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位先佛放光照到他身上,從此以後便得香光莊嚴,身體常有妙香。又曾感應七佛相隨,釋迦佛導引在前,維摩詰大士跟隨其後。每日清晨鳴鐘,都有仙人從空中飛來,隨喜行道。

傅大士對弟子們說:「我得首楞嚴三昧。我得無漏智。」弟子們聽後紛紛表示:首楞嚴三昧,這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們才能證得。所以傅大士實是住十地菩薩,只是示現凡夫而已。傅大士對大眾說:「學佛修行,一定要向真修實證無生法忍的善知識去參學,不然終是徒勞。我就是得無生人。以前我隱藏起真正的相貌,現在公諸於世,將我真身示現在你們面前。」弟子們歡喜禮拜。大士又說:「你們若要禮拜,可以去大殿禮佛,那就是我本來面目。」

大士說:「我在夢中,憶念起過去世的本師——善明世尊。」有人問:善明世尊,是大士在得道時的本師呢?還是初發心時的教授師呢?大士答道:「並非初發心時的教授師。善明佛出世時,那一世我是一個國家的國王,對三寶承事供養。善明佛壽八萬歲,我將來作佛,壽命也將是八萬歲。」

大通六年(534)。大士奉旨入朝,梁武帝蕭衍問大士:「師事從誰。」大士回答:「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自後名聞天下,高僧來參如雲。大士在處常降甘露。傅大士親自躬寫經律達千餘卷,並且發願,令諸眾生離苦得樂。傅大士三次進京,度脫僧俗弟子不計其數。他對弟子說:「我是賢劫千佛中的一佛。如果你們願意在將來生中值遇千佛,就可以見到我。」「待我們此生報盡,暫且先去忉利天會嵩頭陀。很快就返回兜率天,如果你們發願上生兜率淨土,就能見到我。」

大同八年(542),大士立誓受持精進齋。並作願文:「弟子善慧,今對釋迦佛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發大誓願。弟子自念今生,無可從心佈施,拔濟受苦眾生。自今立誓三年,持精進齋。每月六日不飲不食。以此饑渴之苦,代替一切眾生酬償罪業。速得解脫。把我不食所剩餘的糧食,廣作佈施。願諸眾生,世世備足無量財法,永離愛染,不作三惡道業,得大總持,摧伏諸魔,成無上道。」

太清二年(548),傅大士又欲持精進不食齋而取滅度,並且立誓,燒身為燈遍為一切供養三寶。大士對眾人說:莫懷憂惱。凡事都有成敗,凡物皆有生死。天下一切恩愛難捨的人們,必定都會離別。現在我捨棄這穢濁之凡身,當得無生無滅清淨法身。你們要捨卻凡夫情執,勿懷悲戀。我們必定會生生世世不相捨離,永為眷屬直至成佛。我們共同籌措荼毗所用的柴草,在雙林山頂設立火龕。願以此因緣,當來世界必為佛事,普度一切,共同解脫。到四月初八日,弟子留堅意、範難陀等一切弟子,紛紛啟請代替師父持不食精進齋及燒身供養三寶。更有四部弟子,剌心、燒指、割耳,凡此種種挽留大士久住世間。

天嘉元年(560),傅大士又曰:「我先悟道四十劫後,釋迦世尊才剛剛發心。只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常能精進捨身苦行,所以比我先成佛。」

嵩頭陀入滅,傅大士當即召集諸弟子說:「嵩公已經捨報返回兜率天宮等我了,與我一同行度生事業的人都已入滅,我決定捨壽,不再久住於世。」遂作《還源詩》十二章。

太建元年(569)歲次己丑,夏四月丙申朔旦,大士示現微疾,臥病在床,對他的兒子普建和普成二位法師說:「為了救度有緣眾生,我才從第四天下到人間。你們要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避免墮落到三惡道。」二位法師答道:「一旦您不再住世,大家都離散走了,佛殿也不成了,那可怎麼辦呢?」傅大士說:「我去世後,會有瑞相顯現。」二十四日乙卯,傅大士入涅槃,壽命七十三歲。捨報之後三日,相好不變,全身都有餘溫。看上去端正整潔,手臂關節都極柔軟。又過七日,烏傷縣令陳鐘耆來到山上,欲求香火。將香與四眾傳遞。當香傳遞到大士身邊時,大士突然反手接香,示現還源。沙門法璿等都說:「我們太有幸了!見到菩薩慈悲垂示還源相。手自傳香,這是菩薩示現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之真諦,使得後世眾生都能知曉大士的功德聖跡,蒙沾法益。」

大士上生之前,曾對弟子們說:「我滅度後。不要移動我的床榻。過七天後,會有法猛上人,送編織的彌勒佛像來。就將此像一直安放在我的床上,標示我形,顯示我相。」及至大士入滅後七日,法猛上人果然將彌勒佛像和一個小銅鐘子,安在大士的床上。然後頻頻作禮、不斷流淚。須臾之間,忽然不見。(詳載《善慧大士語錄》。這是大士證首楞嚴三昧的示現方便。正如《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明的那樣。

 

◎南梁-僧護比丘

僧護比丘,會稽剡縣(浙江東部)人。從小出家,意志堅固,堅守節操,戒行嚴淨。常住石城山隱嶽寺。寺北有一塊青石壁,離地數十餘丈處,正中有一塊斑跡,看上去很像佛像背後的火焰光一樣。石壁上有許多樹木,曾差下垂,正好遮擋住陽光。僧護每次經行到這,都會見到那一片形跡發出光來,影色昭彰。並能聽到管弦歌贊之聲。於是他執爐發誓,願以整座大山為原料,雕刻一座十丈高的彌勒佛石像,讓大家能夠瞻仰到千尺高的彌勒佛像,都能種下善緣,一同參與龍華三會,共沾法益。

自齊建武年間起,僧護招集僧俗道友,一同動工。雕剪疏鑿,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僅僅完成面部輪廓。沒過多久,僧護就因突發疾病,猝然離世。臨終時他留下遺言發誓:「我發願造塑這座千尺巨像,本來也沒有奢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我將會再來繼續完成這項工作。」後來有一位僧淑法師,想要繼承僧護的遺志,但是人力物力都很匱乏,最終不了了之。

梁天監六年(507),吳郡陸咸,自始豐令任上罷邑還國。途徑剡溪,風雨交加,只好借宿過夜。天空黑漆漆的,陸咸非常恐懼,以致失眠。剛有一些睡意,突然夢到三位行者來到跟前,對他說:「你本性醇厚,識信堅正,吉人自有天相,不必害怕。都城有一位建安王,他得了慢性病,一直都不見好。如果他能把僧護比丘發心雕塑的佛像完成,這個病就會立刻康復。冥冥之中,因果不虛,特來為你說明,希望你幫忙轉達。」

等陸咸返回都城已經是一年後了,他早已把做夢的事給忘了。有一次出門,遇到一位僧人對他說:「去年你在剡溪過夜避雨,我有對你說建安王的事,你忘了嗎?」陸咸一下子有些驚慌發蒙,答道:「沒有印象啊!」僧人笑著說:「好好想想吧!」說完就走了。陸咸覺得蹊蹺,又看僧人氣度非凡,忙殷勤追問,追了差不多一百來步,那僧人突然隱匿不見。陸咸當下恍然大悟,把一年前做的那個夢回憶起來了,僧人不就是那晚出現的第三個行者嗎?陸咸不敢耽擱,立刻跑去見建安王。建安王瞭解清楚事情始末,下旨讓僧祐律師專門負責修造事務。建安王對於這件事非常崇信,法喜充滿,調撥資金,大作供施,發誓定要將此佛像完成。

僧祐律師趕赴剡溪,臨到前一日,隱岳寺僧人慧逞,做夢夢見一位黑衣大神。他帶領的輔翼隨從非常壯碩,站在佛龕前,商量策劃,分派職務。第二天清晨,僧祐律師就到達寺院,可見神明感應,真實不虛。僧護比丘原先主持的工程,開鑿龕室太淺。僧祐律師在原有基礎上,再鏟深五丈。在原來佛首的位置,又造施頂髻和身相,反復打磨,令其光滑。眼看就要完工,一天夜裏,佛像胸前有卍字的地方,突然變成紅色,並且隆起。直到今日,佛像胸前的卍字處,都沒有貼上金箔,至今仍可看到紅色痕跡。佛像於天監十二年(513)春完工。十五年春,工程全部結束。佛像座軀高五丈,站立起來可達十丈。佛龕之前架有三層高臺,又造門閣殿堂,並設立安排許多基業,作為日常開銷供養。佛像完工,大家不遠萬里,從四面八方雲集來此,帶著香花,瞻禮供養。來來去去,摩肩擦踵,腳印車輪,層層累疊。佛像建成,建安王的慢性病,逐漸得到好轉。待全部完工,病就完全好了。到唐朝時,在越州法華山寺,有位玄儼律師,是當時有名的大德。前來參拜此像,他瞻慕佛像,非常心儀,就算四天以金石絲竹常常供養也不稀奇,哪怕用十地菩薩的莊嚴雕飾都嫌不足。律師把自己的衣鉢資具全都供養出來,並且招募居士信眾,佈施種種妙寶,遍佈黃金,白銀為相,具足七寶八珍而作供養。古有寶積菩薩供養華蓋,遍佈三千大千世界;咐囑迦葉金襴袈裟,獨一無二價值連城,如果和律師的供養相比,就好像是須彌比大海、旭日出高山,功德無量,不可思議。到了大明萬曆三十三年(1606),歲在丙午仲冬,在佛足部位,生長出五色優曇華的祥瑞。

 

◎北朝-智晞禪師

智晞禪師(556627),生於北朝,歷經隋唐,後人多稱之為「唐僧。」俗姓陳,穎川人。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同齡孩童的特質,一直都很超脫,對凡事都看得很開。見到生老病死,悟達人命無常國土脆危,浮生一夢譬如朝露。於是發願,誓出塵勞,志意出家。他四處遊走,尋訪名山古刹。聽說智者大師在五臺山高振法幢,在佛隴峰上安僧辦道,廣宣佛法,化導凡愚。智晞至誠懇切,希望親近請益。跋山涉水,走了很多路,直到二十歲那年,才得如願以償。二人非常投緣,一拍即合,初一見面就確定了師徒關係。智晞出家後,威儀具足,戒律不失,並且聽學禪法,踐行寂定,精進不懈,如救頭燃,從無懈怠。功夫用到深處,突聽東山傳來銅鐘響,聲音巨大震動山谷,智晞當下靈光閃現,不禁歎道:「啊!這是在叫我啊!」

禪師捨報之前,預知時至,他對弟子們說:「我的大限就快到了,你們準備一些香湯水,我好沐浴。」山野之中,各種動物、鳥獸全都集來寮房四周,這些動物殊勝特別,外形奇特罕見,並非尋常可見的物種。這些動物們不斷飛起,又不斷在地上來回竄走,悲傷萬分,不住呼喊嚎叫,過了好幾日才四散離開。到了貞觀元年(627)十二月十七日夜,禪師端坐法台,跏趺正直,仍然手拿如意,說法不絕。文辭嚴密,法理深邃。最後他對弟子們說:「我和你們有緣遇到,今天就要永別了。以後若有因緣再相會吧。」說完便安靜下來。過了很久,弟子中有人開始哭泣,禪師睜開雙眼訓誡大眾:「人身無常,生滅決定,這是世間一切事相的必然歸宿,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你們出去吧,不要吵鬧干擾我。」「我自從學習禪法以來,有四十九年時間,一直都再精進行道,堅持不倒單,背不沾床。我必然不會辜負信施的供養。你們如果還想與我見面,可以努力精進,用心辦道。做一分得一分,功夫不會辜負有心人的。」一個弟子問道:「不知道師父將要往生到哪裡去呢?」禪師回答:「我將會依報上生兜率陀天淨土,在天上西北角,那裡的宮殿是青色的。」(《涅槃經》說:兜率陀就是知足天。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於青色三昧。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都是青色,所以用青色三昧,破除此天有執,捨離一切煩惱。)

 「智者大師也在那裡,左右兩邊天人很多,全都坐在寶座之上,只有一個寶座空在那裡。我問明情況,原來是為灌頂法師準備的。六年以後,法師將會捨報上生兜率陀天。」十八日早上,智晞禪師囑咐大家,你們早點用齋,我這就要往生了。中午時候,儼然結跏趺坐,端正肅穆。就好像平時打坐入定一樣,氣息綿綿不絕,微弱難辨,再也沒有清醒過來。法師壽命七十二歲。捨報時聽到空中陣陣天樂,管弦絲竹,持續很久,在場大眾全都聽到。幾天之後,要將肉身供入石龕時,只見面色紅潤,時分安詳,手腳關節都極柔軟,就好像睡著了一般。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灌頂法師捨報於國清寺,有此可證,智晞法師境界並非虛妄,真實不謬啊!(傳記中說:智者大師臨命終時,有弟子請問:不知道師父將要往生何處。智者說:「我的師長、朋友們,都跟隨觀音菩薩來迎接我啦。」《止觀輔行傳弘決》中,關於此事的說明:大師生平常常發願,往生兜率陀天。臨命終時卻說觀音菩薩前來接引。當知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緣,施設度化也同樣要隨順因緣,不能一概而論。準《觀無量壽經》之旨,只要能得中品往生,阿彌陀佛與一切大菩薩眾,都會親來接引,怎麼會只有觀音菩薩獨自前來呢?智者大師是信位菩薩,怎麼會連中品往生都不達不到呢?所以這一切都是應機施教,隨緣化導。智晞法師所見到的境界,那是恩師智者大師的夙願啊!)

 

◎隋-惠仙法師

惠仙法師,俗姓趙,河東蒲阪人。出家以後多方請益,對於各宗各派,各種經論多有涉足和研究,其中尤以《華嚴》、《涅槃》二部大經,奉為一乘根本教法。終其一生,始終專注,研讀,晚年更是深透妙旨,他對旁人說:「這兩大法寶,好像如意寶珠,我每日奉讀,片刻功夫都不曾放下。」後來在夢中見一僧人對他說:「來年冬天,你就要上生兜率陀天了!」到九月中,微微感覺有些不舒服,想起夢中預言,知道自己將要捨報,他對侍者說:「我出家也有些年頭了,曾幾次求增菩薩妙戒,今天還想在再增受一次。」於是召請諸位大德,可沒有人來應命。惠仙說:「這些大德都只自修而已,又如何能自度度人呢?」 「那就把戒本拿來吧。」自己誦戒完畢,便又暗自慶倖,能夠潛然離世。當天晚上,有許多不同模樣的天人出現,密密麻麻如同繁星一樣出現在房前屋後。他們互相高談闊論,忽隱忽現。全寺上下全都見到這殊勝瑞相。還有人看到佛像立在屋外。第二天中午,法師忽然坐直身子,合掌對大家說:「人命無常,輪迴無盡,一念之間,就成隔世,大家好好修行,希望與大家盡未來際都能結下善緣,生生世世不捨彼此。」說完緩緩躺下,捨報入滅。壽命七十五歲。這天是永徽六年(655)十一月十七日。寺中有一位亙禪師,也是當時出眾的高僧,在京洛一代都很有名望,他崇信彌勒淨土法門,發願捨報之後上生兜率陀天,覲見彌勒。他親近惠仙法師,親眼目睹法師生平行業,和臨命終時那麼多的感應和徵兆。他說:「法師必定上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去了!如果這樣子的境界都不能確定上生無疑,那還有什麼樣的徵兆能夠用以證信呢?」

 

五代後梁-彌勒化身 布袋契此和尚

五代梁時(907923),在明州(浙江)奉化縣,有一位常常提著口布袋的和尚。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只知道他自稱契此。身材肥碩,眉皺腹大。居無定所,隨地寢臥;常用拐杖背負一口布囊,一切日常用品全都貯藏在內,人們都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師。

他曾自說偈言:「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有時他在雪地裏躺臥,而全身上下毫無雪跡,大家都覺得神奇。布袋和尚常能示人吉凶,必有顯現表明徵兆。尤其是對於天氣的預測頗為應驗,如果他在烈日下拖一雙高齒木屐,人們就知道很快就會有雨;又見他在陰雨中繫一雙濕漉漉的草屨,人們就知道很快會天晴。

有時候他坐在街邊,有時候他站在路中央,有時候他與孩子們一同嬉戲追逐,經常被孩子們戲弄。他有偈言:「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梁貞明三年(917),布袋和尚在岳林寺東廓下,一塊磐石上端坐,嚴正肅穆,欲示圓寂。留下偈言:「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瞑目。大家便將布袋同和尚一起埋葬。後來有人見他又出現在別的地方,同樣也是背著布袋子,於是都競相描摹他的外貌,作為傳世供奉的形象。(千百億就是娑婆三千大千世界萬億四大部洲。)

 

◎吳越-彌勒化身 永明延壽大師

在漢傳佛教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位被稱為「彌勒化身」的人物,第一位是南北朝梁武帝時義烏的傅翕善慧大士(497-569),第二位是五代後梁明州奉化的布袋和尚(?-917),第三位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杭州的永明延壽大師(904-975)。

其中第三位永明延壽大師為彌勒下生之事蹟鮮少為人提及,但由於永明延壽大師一生成就巨大,威望崇高,所以後世就產生了很多關於他的記載。其中主要的兩個,就是「慈氏下生」和「彌陀化身」。

「慈氏下生」的記載,根據現有資料,最早出現在慧洪覺范的《禪林僧寶傳》的延壽傳中,所謂「時號慈氏下生」是也。《禪林僧寶傳》的問世(1119)距延壽去世(975)已經過了144年,但時間還沒出北宋,還算是比較早期的傳記。不過,由於與延壽同時代的贊寧和道原所作的傳記裡都沒有提到過這個細節,所以我們現在也無法確認慧洪的這個說法是否真有可靠依據。不過,無論如何,這樣的記載就說明了,至少在慧洪的那個時代,也就是延壽大師去世一百多年後,人們已經認為延壽大師是「慈氏下生、彌勒再誕」了,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他已經具有了那樣的地位和分量!

蓮池大師也曾讚曰:「永明佩西來直指之印而刻意淨土,自利利他廣大行願,光照於世。其下生之慈氏歟!其再生之善導歟。 」

清世宗雍正皇帝也特別推崇永明延壽大師。他在御製重刊《宗鏡錄》序文中云:「 世傳禪師誕降,實惟慈氏下生。朕謂不必慈氏再來,現同慈氏本說,特為重刻,用廣其傳,布在今茲,盡未來際。俾學者知宗教律之共貫,入聞思修之三摩,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出生普賢願海,幻住夢存;常遊圓覺道場,隨緣無凝,直向今生了卻。何妨歷劫修持,圓無為之行,結空華之果,四生同沐,三有均沾,將禪師之法施,益以無邊。而朕之期願,亦為少慰矣。是為序。

「彌陀化身」的傳說最早出現在《永明道績》中。這個延壽傳是淨慈寺僧大壑(生卒不詳)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編撰的。此傳盡可能地收集了以前的資料,並增添了一些新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彌陀化身」說。其文曰:『後漢乾佑三年十一月二日,吳越王以誕辰,飯僧於永明寺。王問師云:「有真僧降否?」師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也。」王趨駕參禮。定光云:「彌陀饒舌。」少選跏趺而化。』

然而,此傳說有兩個重大問題:

1、據《淨慈寺志》卷一等,永明院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於後漢乾佑三年(950)飯僧時,永明院尚未建,又怎麼可能在永明院飯僧呢?而且其時延壽大師尚在天臺山修行,所以其所謂的「師」根本不可能是延壽。

2、據《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記,長耳和尚,法名行修,亦號耳相,是雪峰義存的弟子之一,居杭州南山法相院。乾佑四年仲冬第二日,吳越王錢氏以誕日飯僧,時問永明:「席中有高僧否?」永明答云:「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此一記載與《永明道績》所說雖時間有一年之差,但顯然為同一件事。當時尚無永明寺,所以所謂的「永明」絕不可能指延壽,而應該指延壽的剃度之師「永明大師翠岩令參」。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八的令參傳,天福二年以後,令參應吳越王之請移錫杭州龍冊寺,直至入寂。又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三和《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的慧明傳,令參乾佑年中尚且住世,所以當時在杭州的「永明」只能是「永明大師翠岩令參」,而絕不會是延壽大師。

以上兩點足以說明「彌陀化身」的傳說顯然是後人附會的。但這個附會說明在以禪淨雙修為主流的宋元以後的中國佛教中永明延壽大師的地位之重,影響之大!

 

◎明-肉身菩薩 憨山大師

憨山德清(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釋、道、儒三家學說,主張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中國禪宗的祖庭—曹溪,經過憨山德清的銳意經營,由荒廢恢復舊觀,因此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其功德巍巍,為後人所敬仰。

據《憨山老人夢遊集》中憨山大師所記,在一次夢境之中,憨山大師夢見自己升向天空。當升到無邊無際的高空時,又逐漸飄落下來,只見四周空空洞洞,沒有一點東西。大地在空的下面,圓圓地像一枚鏡子那樣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鏡的晶瑩。遠遠望去,在無窮的天空中,現出了一座廣大無比的樓閣,它鋪天蓋地,雄偉壯觀。在樓閣中又現出了世間的人事往來,就連最小的市井鄙惡之事,也都容含在那裡。在樓閣的中央,設一紫金焰色的寶座。大師心裡想:「這大概就是金剛寶座了。」大師對這座莊嚴妙麗、不可思議的樓閣非常歡喜,想走近它,可是轉眼又想:「為什麼這在清涼的世界中,有這些雜穢的樓閣呢?」這念頭只一起,樓閣即刻去遠了。大師心中又想:「一切淨穢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大師如此思惟著心生萬法的道理,樓閣又近了。

片刻之間看見金剛座前,侍立著許多身材高大、相貌莊嚴的僧眾。這時忽見一位比丘從金剛座後面出來,手捧一卷經書,徑直走到大師面前,對大師說:「和尚叫我把這卷經書授予你。」大師接過一看,全是黃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識。大師將經書收起後,即問那比丘:「那個和尚是誰?」比丘回答說:「是彌勒菩薩。」大師一聽非常高興,立刻跟隨比丘到了階下,瞑目斂念而立。過了片刻,忽然聽到磬的鳴擊聲,大師睜眼一看,彌勒菩薩已經登座。大師即在菩薩前恭敬地瞻仰頂禮,只見菩薩的面容,晃耀著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間再也沒有比菩薩更壯麗了!

大師頂禮後心想:「今天菩薩特為我升座說法,那我就是當機了。」於是大師長跪合掌,拿出經卷翻開。這時彌勘菩薩開示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大師聽到這裡,身心忽然頓空,只覺得聲音從空中歷歷傳來。等到醒來,剛才夢境中話語如在耳中。憨山大師才知道,夢中所游,是兜率天彌勒佛閣。憨山大師夢中親近彌勒菩薩,增加了他對彌勒淨土的嚮往之心。此後,他在向信徒說法時,經常鼓勵弟子發願往生彌勒兜率淨土。

 

◎明-成慈法師

晚明年間,廣州總持庵有個尼師,名叫成慈,一生銳意祈求能上生兜率淨土,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如願以償,臨終疾速上生兜率淨土,覲見了彌勒菩薩。

成慈(16001646),學戒芻,俗姓何,番禺沙灣人。成慈從小聰明出眾,不像一般孩子,從五歲開始,就只吃蔬菜,不進葷腥。爹娘見狀,知道這個女孩,如果放養在社會上,恐怕難以養大,假如送進庵堂,托佛恩庇,或許可以消災延壽,度過童年的災厄。

成慈進庵以後,參加各種簡單勞動,拜拜佛,吃吃素,空下來學點文化,倒也無災無難,平安長大。

成慈長大後,聽講佛法,領悟特強,立志堅貞操行猶如冰雪。雖然這時成慈還沒有剃度,可是修持之功,尼師不及,眾人嘆羨。

此後一直到崇禎皇帝時,成慈年紀已經四十一歲,方才得以剃度,正式出家為尼。

出家受具足戒後,成慈一心專攻律藏。在佛門中,律藏屬於戒律一類的經典的文著作。由於成慈研究律藏,理論和實踐齊頭並進,所以時時處處,應規入矩,不越雷池半步,贏得了「戒德冰雪」的好評。

這一時期,成慈還靈根宿發,志向高遠,努力學習大乘佛法,普濟群靈。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成慈獲悉,要是下品往西方極樂世界,不知要經歷多少劫數,方才能夠親近佛陀。對於這種漫長的見佛道路,成慈自然感到興趣不大。成慈心想,要是不走下品往生之路,再次投胎到人間,親近各位有學問的高僧大德,向他們討教佛法,又怕隔了一世,昏昏沉沉,難以擺脫貪嗔。況且現在,有學問的高僧大德,並不太多,極難碰上。思來想去,長時間來,成慈始終沒能形成一個固定的追求目標。

一天,成慈翻閱《大藏經》,看到學佛者要是上生兜率淨土,拜見彌勒菩薩,一往生就能見佛聞法,並沒有快和慢的品階分類。這次披覽佛經的無意發現,使成慈感到眼睛一亮,大喜欲狂。

事後,成慈專程拜見鼎湖弘贊律師,請教道:「上乘宗旨,能聽到嗎?」

弘贊律師見她志趣高超,戒行精誠,就送給她《彌勒上生經》一卷。成慈受經,如獲至寶,誠請弘贊講解經裏要妙,終於瞭解到兜率天是彌勒菩薩經常居住的地方,以及有關上生兜率天的種種修持和觀想的方法。

自從讀過《彌勒上生經》,成慈依經作觀,心裏想著彌勒菩薩,嘴裏念著彌勒菩薩,一心希望自己死後,疾速往生彌勒淨土,拜會彌勒菩薩。

平時,成慈身體虛弱,雖然逃過了孩提時的關口,但因操勞過度,用功過勞,經常感到體力不支,疾病總會不請而至,自己找上門來。

後來,成慈來到廣州出任總持庵的庵主。任職期間,成慈任勞任怨,精爽過人,庵裏學佛風氣,一時大增。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四月十五,成慈再次操勞病倒。豈料這次病倒,不像以往,只要睡上幾天就能起床。成慈懨懨臥病,在床上足足躺了一個多月,並且顯得愈益沉重。

到了五月十七午時,成慈坐禪,進入定中。這時,成慈忽然遇見一位菩薩,慈眉善目,帶著她飛快而行,騰空而起,不一會兒,來到一院,但見庭台輝煌,殿宇莊嚴,大殿正中坐著位笑容可掬,寶光四射的大菩薩,定睛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彌勒菩薩。成慈這時方才明白,自己霎眼之間,已經到了兜率淨土。

在兜率淨土,成慈恭恭敬敬,施禮以後,啟口請求道:「但願大菩薩能收下我這個小弟子。」

彌勒哈哈大笑:「這事好辦,七天以後,就請你到這裏報到。」

出定以後,成慈一心想念彌勒菩薩,視死如歸。

五月二十一日 ,成慈在靜坐中,再次看到彌勒菩薩寶相,自己卻變成了一個童子,從禪床上走下來,倒地就拜。

第二天,弟子們前來問病,成慈說:「我從生病以來,承蒙大家關心,心裏非常安慰。現在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明天中午,我就要去彌勒菩薩兜率淨土報到。我去之後,你們不必悲傷,可以把我遺體抬到山上,進行火化。」

弟子們自然少不了一番安慰,心裡卻酸得差點落眼淚,因為成慈畢竟年紀太輕,才四十七歲。

第二天中午,弟子們紛紛來到成慈身邊,含淚訣別。成慈道:「人死人生,尋常得很。各位不必悲傷,為我快快活活送行如何?」

弟子們見老師如此豁達,不由得打心底裏感到折服,於是一個個卸下悲容,聽候吩咐。

只聽成慈繼續說道:「現在敬請各位,和我一起助念南無彌勒菩薩,幾百遍幾千遍,多多益善。我將在你們的助念聲中,含笑上生兜率天宮。」

弟子們唯命是從,繞在老師身邊,抑揚頓挫地齊聲念起了「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彌勒菩薩……」

約莫半個多時辰,起先弟子看老師嘴巴還在念著「南無彌勒菩薩……」後來漸漸嘴巴停止不動,仔細一看,已經面容安詳地寂然逝世。

 

◎民國-默如長老

 

默如長老,1905年出生,江蘇省東台縣人。

八歲父逝,家人希望師之弟出家,其弟不願,而師十分嚮往寺院生活,家人就隨他的意願,依藹谷老和尚出家。命名能識,號默如,意謂「默而識之。」

師於寺中服沙彌役達十年之久,二十歲時奉藹谷老人之命,於金陵寶華山受具,之後開始行腳參訪。

參訪結束後,師入虞山興福寺的「法界學院」受學。後分別就讀杭州佛教師範學校、廈門閩南佛學院。

抗戰勝利後,接任寶岩寺方丈,於任內宣說《金剛經》、《仁王護國經》等。

任期屆滿後,三十八年赴台灣追隨慈航法師,協助課務,教學講經。

到四十三年,證蓮老和尚約他住於新店竹林精舍,四年中仍不斷到各地講經授課,度化衆生。

民國四十七年與戒德法師在新生南路買了一處民房,命名「法雲精舍」,爾後重建,改名為法雲寺。

默老修持彌勒法門,發願上生兜率覲慈尊,啓建彌勒法會領衆修持,為民國以來台灣首見。

著有多篇弘揚彌勒法門的文章—《為修淨土者進一言》、《淨土探究》、《兜率淨土及其修習》、《禮彌勒文》、《上生、下生、彌勒佛贊》等,亦撰寫了近代少有的《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疏》,可謂當今大成佛經的權威。

民國七十年後,默老息影法雲寺,禮佛讀經,不預外務。

八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於臺北,世壽八十六,僧臘七十八,戒臘六十八。

 

◎中國-成如法師

成如法師,字天然。俗姓劉,遼寧人。生於民國十年(1921)正月初二,生時風雨大作,瑞相頻生。弱冠出塵,投長春般若寺依深根法師出家。具戒後任般若寺維那、大恩講寺首座兼監院,主持常住事務。時逢政局動盪,老和尚傾盡全力,保全寺中御賜龍藏、御書匾額等珍貴文物,後將寺院修復,重興大恩法脈。

2000年正月,眾舉師出晉院升丈,為大恩堂上第五世、中興第一代祖師。升丈之後絕少與外界接觸,遇人一言不發,靜修密行。次年中秋,法師一改常態,每以霹靂手段接引後學,呼喝不絕。法師一生,志在兜率,常常勸人依止正道,不作其他非份妄想。

師常勸人:「放著娑婆世界的佛不念,念他方世界佛,這不是捨近求遠嗎?我們要隨順因緣,不去其他世界。」十月十一日,突然鳴鐘集眾,及閘人告假,囑念彌勒尊佛,安詳正坐舍報入寂。坐缸之日萬里無雲,舉火未久,祥雲來集,突降暴雨將火澆滅。眾人欲重新舉火,開缸查看法師遺體,居然悉成極細粉末,若非神力何以至此。

 

◎民國 幻生法師

 

幻生長老,江蘇人,生於民國18年(1929),十二歲時依守成長老披剃,法號靈海,學名魯愚。1947年受具於南京古林寺。先後就讀泰縣光孝、杭州武林、上海靜安等三所佛學院。

師喜《金剛經》末後之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遂自取名「幻生」,後以字行。民國38年初渡來台親近慈航菩薩,後來親近印順導師,並匯集二者之精神, 而履鍊出自己的生命格調,冷靜高潔的學問僧的生命型態,卻流動著熱誠護教育僧的血液。幻生長老長年為心臟痼疾所苦,民國9210月於美國加州醫院接受心臟手術前,已作不測之準備,預立遺囑,將生平所遺款分為二分:一分款額交予福嚴佛學院,報答 法乳之恩,為印順導師設立獎學金;另一分則以幻生之名設立獎學金,鼓勵講學及優秀僧青年。另將民國84年於洛杉磯創辦之羅蘭崗能仁精舍售出,所得款一半捐予福嚴佛學院,作教育基金;一半贈予南投南林尼僧苑,助建講堂 兼圖書館,嘉惠獎助台灣僧尼佛學院培育僧才。師護教 育僧之胸懷於此展現無遺。幻生長老因手術後白血球升高,免疫系統失調,於1027日捨報,世壽75,僧臘64,戒臘57

法師著有《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蹟》一書弘揚彌勒法門。

綜觀 長老一生,於教界則講學育僧,為文護法衛教;個人操守則澹默自守,風骨凜然,深明因果,為僧伽樹立德範,永垂僧史。

 

◎台灣-王上士

民國六十一年時(1972),台灣南部的一小間寺廟,由一位退役的王姓上士借住,因該寺廟供奉一尊金身彌勒佛,笑口常開,莊嚴慈容,久失人供奉,每天佛身灰塵很多,尤其在耳中塵垢聚積,王上士特別買了七支新的大毛筆,每天早起用毛筆將佛像耳中灰塵清出。用新毛巾拂去佛身灰塵,三年如一日,誠心、勤勞、持恒,因此在元旦夜夢彌勒佛接引他到兜率淨土遊戲一次,莊嚴淨土,天音法樂,樓閣華嚴,蒙佛告知他往生之時日,二月初七日早起洗澡換衣,即在後山大石上,端坐含笑往生彌勒淨土。

 

◎印度-婆羅門

在中印度菩提樹的東面,有一座佛殿,高一百六七十尺。地基寬廣,一面約長二十餘步。以青磚蓋成,外面塗著石灰。層層累疊的佛龕,全都供奉著金像。四壁雕刻巧奪天空,或裝飾連珠圖案,或塑刻天仙形像,屋頂上安置一個金銅寶瓶。精舍的東面接壤重閣,屋簷飛特,共有三層。椽柱、棟樑、門窗,都用金銀鏤刻雕琢裝飾;寶珠玉石錯落點綴。內室深廣,共有三進,每一道門的左右都有龕室。左邊的佛龕內供奉觀自在菩薩像,右邊的佛龕內則供奉慈氏菩薩像。都用白銀鑄成,高達十餘尺。這座精舍最早是由無憂王建立的,那時格局較小。後經一位婆羅門(梵志,神職階層)擴建,才有那麼大的規模。

這個婆羅門最初並不信佛,他篤信大自在天。傳聞天神住在雪山中,他便和弟弟一起,前往禮拜求願。天神問:「但凡有所願求,必要有足夠的福報。你們福報不夠,所以我沒法答應你們的祈求。」

婆羅門說:「那要怎麼樣修福,才能滿我的心願呢?」

天神答道:「要想種下善根種子,要想求得最勝福田。惟有菩提樹了,菩提樹是佛陀證道的地方。你們現在就趕快去吧,在菩提樹附近修建大精舍、大水池。多行供養,你們就會心想事成,所求如願了!」

婆羅門接受了天神的指令,生起極大的信心。兄弟兩人一同返回,一人建造精舍,一人開鑿水池。於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後來果然一切都如願以償了。成為國王的大臣,所有得到的俸祿賞賜,全都廣行佈施供養。

精舍施工接近尾聲,要開始塑造佛像了。婆羅門到處尋找工人,希望能夠供奉如來最初證道時候的形象,然而招募工作很不順利。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一位婆羅門來應招。他說:「我專長圖畫描摹佛陀的勝妙形象。」人們問他:「你造像需要什麼工具材料呢?」他說:「只須足量的香泥,有一盞油燈照明就好,我在裏面塑造,你們把門窗關死。六個月後才能打開,佛像就雕成了。」大家全都照辦。很快六個月過去了,還差四天的時候,精舍內發生種種異相,大家都很驚恐,開門觀看。只見殿內,佛像儼然,結跏趺坐,右腳在上,左手收斂,右手垂地,向東而坐,莊嚴肅穆,如同真身一般。座高四尺二寸、寬丈二尺五寸,佛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間距八尺八寸、肩寬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眉善目。只可惜在右乳部位,還沒全部完工,不很光潔。卻哪兒也找不到那位婆羅門工匠,大家恍然大悟,原來真是菩薩感應,只可惜不知是哪位菩薩示現,只能殷勤啟請,希望得到點播。

有一位法師,宿根深厚,單淳質樸。他在夢中見到了那位婆羅門工匠。婆羅門對他說:「我是慈氏菩薩,知道你們要塑造佛像,我擔心工人思慮不周,未能明瞭佛陀聖容。所以我親自來繪圖雕塑。佛像右手下垂,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即將證道。此時,天魔恐懼,與魔女魔眾前來破壞。這時,有一位地神先到佛前,助佛降魔。如來對地神說:你不必憂慮恐懼,吾以忍力,必定能夠降伏魔軍。魔王說:我怎麼能相信呢?誰來證明呢?如來即時垂手指地,說道:此有證。當時就有第二位地神從地下踴出作證。所以我塑造佛像,仿照當時的情景,右手下垂。」大家這才知道,這是彌勒菩薩的感應,無不感歎。只是右乳略有瑕疵,只能用一些珍寶,混合填補。整尊佛像珠瓔寶冠,奇珍交飾,莊嚴無比。

後來有一位設賞迦王,不信三寶,不但將菩提樹砍伐,更要將佛像毀壞。當他看到佛像莊嚴,佛面慈悲安詳,心中不安。在回宮的途中,對身邊的大臣說:「最好能夠拆除此尊佛像,改造供養大自在天神。」大臣聽到旨意,感覺十分怖畏和為難,歎息道:「毀壞佛像之罪業,必然導致未來歷劫招殃。而違背國王的命令,則今身乃至於整個家族都難以保全,這可怎麼辦呢?既不想毀壞佛像,又不能違背王命,進退兩難,該如何是好?」十分無奈。於是他找來一些親信,在釋迦牟尼佛像前,砌了一堵牆,又在佛前點燃明燈。在牆上繪製大自在天形象,完工以後他向國王復命。國王的內心恐懼難耐,飽受煎熬,全身上下生出許多膿皰,不斷抓撓以至於體無完膚,全部開裂,沒過多久就喪生了。大臣見國王已經亡故,連忙趕去精舍,拆除佛前的壁牆,時隔多日,發現先前點燃的燈火,居然還沒熄滅。

這座珍貴的佛像,至今仍舊供奉在精舍內。所謂「若無功勳,今古焉傳。」諸佛菩薩感應無差,真實不虛。(無憂王即阿育王。婆羅門此云梵志,天竺四姓之一也。)

 

◎印度-末田地尊者

北印度有一座瞢揭厘城,往東北方向去,翻過山谷,沿信度河(今印度河)逆流而上。道路非常崎嶇,十分危險;山谷幽暗,不斷會有險路,或踩著繩索,或攀住鐵鏈,棧道騰空,臨近懸崖,一路驚險似在空中飛渡,躡手躡腳走過陡峭的山坡。大概這樣行走千餘里,就到了 達麗羅川——烏仗那國舊時的都城。盛產黃金和鬱金香。在達麗羅川,有一座大伽藍,一側有木刻的慈氏菩薩像,高百餘尺。通身金色,明亮輝煌,非常靈驗,極具加持。

這座像是由末田底迦阿羅漢修造的。羅漢任運其自在神通力,攝諸工匠,一同上生到覩史多天,親眼觀看菩薩妙相,先後三次,才將塑像完成。佛法東流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又中印度戰主國 大城西北的寺院中,有一座佛塔,是無憂王修建的。裏面供養的佛陀舍利多達一升。世尊曾在此處,一連七日為天人眾等宣說妙法。其邊上有過去三佛的法座和經行遺跡。聖跡邊上還有一尊慈氏菩薩像,略小一些,然而炯炯有神,威德端莊。同樣非常靈驗,常有感應。(關於瞢揭厘城的介紹,可參考《大唐西域記》卷三。)

 

印度-聞二百億阿羅漢

在南天竺 恭達那補羅國的宮城邊上,有一座大寺廟。寺內有一佛殿,高五十餘尺,其內供奉著旃檀香木雕刻的慈氏菩薩像,像高十餘尺。每逢齋日,都會發出神光,仿佛燈照一般。這是阿羅漢 聞二百億修造的。(聞二百億阿羅漢,梵語室縷多頻設底拘胝。其事可檢《大唐西域記》卷十。)

 

◎印度-引正王

中印度憍薩羅國往西南去三百餘里,有一座黑峰山。拔地而起,高聳陡峭,非常險峻。全山沒有崖谷,就像是一整塊石頭似的。

引正王為供養龍猛菩薩,特將此山開鑿建寺。先是挖掘隧道,到達山底,然後從下往上,逐漸開鑿,將洞頂鬆散的石塊鑿去,形成人造山洞。裏面長廊步簷,高臺重閣一應俱全。閣有五層,每層都有四個單元。修建精舍,分別鑄造金像,大小與佛真身等同。極盡能工巧匠之專長,飾以金器珍寶,構思精湛,絕妙莊嚴。從山頂峰,有一線飛泉臨空注下,交錯圍繞,流過重閣廊屋。外疏孔穴,光線照入非常光明。

最初引正王發心建此伽藍,工程進行未半,就已人力疲竭,國庫耗用空虛。引正王非常憂戚傷感。龍猛菩薩見狀問道:為何那麼憂戚傷感呢?王說:「我剛剛發此大心,希望能夠做大福田,造一座最最堅固,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都不會毀壞的寺院。然而工程才進行到一半,財力物力都以盡竭。你說,我能不徹夜不眠,日夜憂戚嗎?」龍猛對王說:「不必憂愁,植福修善,必獲大利。你既然發了那麼大的宏願,一定不會讓你失望。你今天就可以回宮,要放開心懷,高興一些。然後出去散散心,到山林野外去遊玩一番,然後再回來商量怎麼把寺院建好。」

引正王聽從龍猛菩薩的建議,在出遊途中突然見到山中大石,都變成了黃金。引正王見狀,打心底裏那麼高興,立刻回到寺院工地,對龍猛菩薩說:「今天出遊,被鬼神給障眼了,我居然把滿山遍野的石頭,看作了黃金。」龍猛菩薩說:「這可不是障眼法,這是因為你的發心廣大,至誠感通,才會報得這些黃金,快快取來,繼續你的殊勝事業。」

就這樣,一鼓作氣將寺院建造完成,黃金還未用完。於是在五層樓閣中,每層都鑄造四座大金像。剩下的黃金,歸入國庫。在此洞內伽藍,招集千多名僧人,常住在內禮佛誦經。龍猛菩薩以釋迦佛所宣教法,並及諸大菩薩所演述的論藏。廣為增集,分門別類,供奉安置。五層樓閣之頂層,用於禮佛、供佛及諸經論。中間三層為僧人的寮房,底層則作為居士寮和庫房,存放應用物品。聽那些前輩傳說,引正王造此寺院,工程浩大,僅工人飯食中買鹽所用的花費,就用了九百億金錢。(龍猛,舊譯龍樹。拘胝者,唐言百億。)

 

◎印度-嗢嗢羅羅漢

南印度 有一個珠利耶國。離都城西面不遠,有座寺院遺址。曾經有一位提婆菩薩與羅漢在此討論佛教義理。那時,提婆聽說在這座寺院裏,有一位嗢嗢羅阿羅漢,得六神通、具八解脫。便從遠道慕名而來,希望能夠瞻仰上座風範。

菩薩來到寺院掛單,見羅漢住處,只有一張床。菩薩沒有別的地方可坐,只能撿些樹葉,鋪在地上,休息坐臥。羅漢入定,夜間方才出定。菩薩見羅漢出定,便開始與之探討提問。羅漢答疑,隨問隨答。菩薩根據羅漢的回答,繼續提問。當問到第七個問題的時候,羅漢突然閉口不言。偷偷運用禪定神通,上生到兜率陀天,面見慈氏菩薩,「搬救兵」去了。彌勒菩薩將羅漢的困惑解決,並且說:「在你寺院裏掛單的那個人,是提婆菩薩啊!他已經修行了好多劫了,在賢劫之中,他是千佛之一。難怪你不認識他了,要好好禮敬、招待。」

羅漢出定(神通大用,難思難量,此番對話是菩薩們任運自在,在世人看來,不過刹那間,難以覺察。)立刻回答提問。將彌勒菩薩的回答,全盤托出。提婆菩薩一聽,便覺詫異:「這是當來慈氏菩薩的境界,這麼精妙的解釋,應該不是尊者您所能達到的。」嗢嗢羅羅漢說:「是啊!這正是彌勒菩薩的教授。」趕忙起身下座,對於菩薩深加禮敬、讚歎。

 

◎印度-清辯論師

南天竺的大安達邏國,離開都城不遠有座大山岩。那是阿素洛宮,清辯論師駐錫在內,待慈氏菩薩成佛時,覲見禮拜。

清辯論師氣度寬宏,德行廣大。外顯聲聞之像,內弘龍猛菩薩大乘教法。論師常常靜坐思維:要解決我心中的疑惑,只能等彌勒菩薩成佛時,當面請益。於是在觀世音菩薩像前,至誠誦持隨心陀羅尼,三年之中,閉門不出。感得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對論師說:「你那麼精進,為了什麼呢?」論師答道:「只願長久住世,拜見彌勒尊佛。」觀自在菩薩說:「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浮雲,難以恒常。不如廣修勝善,發願上生覩史多天。在那裏當時就能禮拜覲見,也不必等待那麼久遠。」論師說:「我志堅固,不可動搖,心意決定,不會改變。」菩薩說:「如果是這樣,那就去大安達邏國,在城南大山岩的執金剛神住所。至誠誦執金剛咒。就能滿你的志願。」

論師聽後便動身前往。同樣精進三年,感得執金剛神現身問道:「你那麼努力持咒,有什麼願望呢?」論師回答說:「只願長久住世,拜見彌勒尊佛。是觀世音菩薩指點我前來,說是大神您能助成我願。」執金剛神授秘方便:「在這大岩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果你能如法行請,石壁會開,你只要進入其中,就可以在將來,面見當來佛陀了。」論師說:「岩石之內,與世隔絕,我如何才能知道時間呢?如果佛陀出世,我不知情,錯過了怎麼辦?」執金剛神說:「等到彌勒菩薩成道,我會來告訴你。」論師聽從教誨,專精修持。

三年後的一天,論師正在誦咒,意外以芥子擊石。石壁忽然裂開,現出一個山洞。當時有百千萬眾,大家都來觀看。論師一腳跨入洞門,對大家說:「這是我歷經數載,修行祈請所得,蒙佛菩薩加被,今天我的願望得以實現。你們願意覲見當來彌勒尊佛嗎?如果你們和我一樣,有這個心願,那就和我一起進洞,將來一起見佛。」大家聽聞,都覺得不可思議。看看岩洞深邃,怕是有蛇有獸,都感覺害怕恐怖,無人應聲上前。論師一再相告,最後只有六個人進入,論師便與他們一起從容進洞。石壁閉合,大家無不歎息,追悔莫及。(阿修洛。舊曰阿修羅。此云非天。)

 

◎印度-德光論師

中印度秣底補羅國有一位德光論師。在年輕時就顯示出英勇傑出的特質。長大後更是曠達機敏,博物強識,廣學多聞。最初學習大乘佛法,但未能通達甚深妙理。後來對《大毗婆沙論》生起信心,退失大心而學小乘。作論數十部,破斥大乘佛法。又撰寫了十餘部有關世俗的書,非議排斥先哲的論典。論師雖然對於佛經頗有研究,但是疑情未除。當時有一位天軍羅漢,神變自在,能夠上生覩史多天。德光知道後,就非常想見慈氏菩薩,決疑請益。天軍羅漢運用神通力,幫助論師上生天宮。

論師見到慈氏菩薩,非常高傲,態度不恭,只彎腰拱手,而不跪拜頂禮。天軍羅漢對論師說:「慈氏菩薩是當來成佛的補處菩薩,你怎麼能我慢貢高,不行大禮呢?你這樣傲慢,又怎麼能求教請益呢?」德光論師說:「尊者你說的沒錯,然而我是出家弟子,慈氏菩薩現在只是示顯在家天身之相,受天福樂。出家人給在家人行禮,這不合律儀。」

彌勒菩薩知道論師尚處凡情,我慢心極其堅固,法器未成,機緣未到,便不為開示妙法。德光論師三次上生,都沒能得到教授,未得決疑。後來論師又再一次請天軍羅漢幫忙,還想求教彌勒菩薩。天軍羅漢見他我慢未除,便不再幫他。德光心生恚恨。去到山林修定,開發神通。終因我慢未除,未證道果。

 

西藏-阿底峽尊者

公元982年,阿底峽出生於印度孟加拉南部王族,父親名為善勝吉祥,母親名為吉祥勝光。十一歲時,阿底峽前往中印度那爛陀寺親近菩提賢論師,後跟隨阿伐都帝,居住在金剛座,學習出離心及《中觀論》。
十八歲時,至超戒寺,向北門守護者那洛巴學習密法。二十九歲,依大眾部說出世部戒護上座處出家,學習戒律及因明。又至飛行寺法鎧論師座前,聽受《毘婆沙藏》。
三十一歲,至蘇門答臘師從金洲法稱,學習《現觀莊嚴論》,以及寂天論師所著《學處集要》、《入菩薩行論》等經典。在島上居住了十二年,在這期間,他還曾至爪哇島,向一位乞食瑜伽士求取加持灌頂及密法教授。
四十四歲(1025),返回印度超戒寺擔任住持,成為印度相當知名的大學者。
五十八歲,受古格王朝智光王(意希沃)的請託,決心入藏傳戒以及傳授佛法。開創噶當派。其弟子眾多。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曰:「諸天供我奏音樂聞否?」弟子答。「未聞。」
又一日阿底峽尊者曰:「我諸師長自覩史來迎,我今亦往覩史多天也。」
後又與餘弟子言:「我今十月過許往『覩史多天慈尊座前』聽聞教授教誡。」
又過一月許,阿底峽尊者再告弟子言:「我亦當往覩史多天號『虛空無垢天子』,汝當善畫我像,我自覩史來此加持。」
後至是日化去也。

 

◎西藏-宗喀巴大師

大師於己亥年﹙1419,世壽六十三﹚1025日上生覩史陀天淨土彌勒菩薩座前,法名曰妙吉祥藏。

大師未來示現八相成道的佛號,名曰「獅子吼如來應正等覺。」

大師入涅槃後,肉身不壞住持世間。

﹙以上生淨土、法名、佛號皆出自大師生前之言也﹚。

─────────────────────────────────────────

附錄:宗喀巴大師生平簡介

宗喀巴 (13571419),法名羅桑札巴,意為 「善慧」,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

其弟子克珠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他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應成派中觀見」,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

生平

父親名叫魯本格,是元代末兼管當地軍民政務的地方實力派官員—達魯花赤,母親星薩阿切,共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他父親與母親也成了呼圖克圖。

於藏曆第六繞迥之火雞年(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1025日,誕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所在地),故被稱為宗喀巴,青海的僧俗大眾尊稱他為傑仁波且(意為寶貝法王)。

宗喀巴三歲時,從第四世大寶法王若比多傑受近事戒(居士戒),七歲入夏瓊寺,正式拜法王頓珠仁欽為師,受「聖樂」、「喜金剛」、「大輪」、「頂位」等密宗灌頂,後受沙彌戒,法號羅桑札巴(意譯善慧稱)。

16歲前往衛藏學法,學習《中觀論》、《因明論》、《般若經》、《律經》。

29歲時在雅隆的南傑拉康寺,從楚臣仁欽等受比丘戒,此後學習十五部大論,在立宗答辯時表現非凡。

34歲時,對佛教密乘教典、灌頂諸法均有深造。

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應成派中觀見」。

44(1403)時,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藍本完成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容為顯教的教法。

49歲完成對於密教的著作《密宗道次第廣論》。此兩本著作,被民國時期的法尊法師(1902-1980)翻譯成華文。

圓寂

1419年(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圓寂時,將自己的衣帽傳給賈曹傑,於是賈曹傑繼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傳佛教史上將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合稱為「師徒三尊。」

創立格魯派

宗喀巴刻苦學習,經過長期的苦學精修,創建了一整套佛學體系,其重要論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無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體系的總結,也是他創立格魯派的理論基礎。

「格魯」意為「善規」。因為宗喀巴戴黃色桃形僧帽,所以又稱格魯派為「黃帽派」、「黃教」。

宗喀巴大師強調修行次第,要先顯後密,顯密並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結婚、戒殺生,禁飲酒、斷絕世俗交往等等。

1409年,宗喀巴在拉薩創建甘丹寺,擔任首位法台。1416年,其弟子絳央卻傑興建哲蚌寺。(1418-1419),其弟子絳欽卻傑利用從明朝帶回的大批賞賜物修建了色拉寺。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稱為拉薩三大寺,成為後來格魯派六大叢林的中心寺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妙喜宗竹山法明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